•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PDF版本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PDF版本文件目录/k41.et共享/小镇喧嚣|├──小镇喧嚣_吴毅.df98.0MB|├──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_吴毅[吴毅]_.eu1020KB|├──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_吴毅.moi3.0MB...

    吴毅将图片 吴毅将简历

  • 《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经典阐释》刘守刚,林矗,宋浩天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经典阐释》【作者】刘守刚,林矗,宋浩天编者【丛书名】财政政治学文丛【页数】283【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1【ISBN号】978-7-309-14736-0【分类】财政史-研究-中国-古代【参考文献】刘守刚,林矗,宋浩天编者.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经典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经典阐释》内容提要:财政自古以来就是有效的国家治理工具,作为古代世界治理最为成功的国家典范,中国在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典籍、凝聚着杰出的智慧。但一方面这样的典籍过于浩繁,并不适合一般读者的阅读,另一方面时移势易,许多经典内容不经现代阐发的话,其中智慧难以为当今的读者掌握。因此,本书围绕着国家治理活动,选取中国古代学者财政工具运用的思考以及典章制度随时代而变革的线索,从而为读者揭示中国古代财政治国的秘密以及其中凝聚的智慧闪光。《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经典阐释》内容试读导论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面对着如此悠久、如此规模的国家,当今中国人在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一定会有疑问:如此庞大、如此复杂的国家是怎么兴起、如何维系的?它是怎么进行有效治理并创造出灿烂文明的?为什么中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型时并未出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样的崩解局面而实现了整体的转型,可相对于日本来说为什么现代国家转型之路却又如此的艰难?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洞悉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的秘密。要洞悉这样的秘密,除了要阅读以增长智慧著称的历史著作外,还有一个必要的途径就是,读那些第一流政治家与思想家的作品,看看这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当时运用财政工具治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本书的目的就在于,选编一些在历史上影响国家治理与理财活动的经典文献,并站在今天的角度加以阐释,以揭示古代中国成长的财政轨迹及其中积淀的历史智慧,并分享那些曾经最伟大的头脑在思考国家制度设计、治国理财方法时迸发的智慧灵光。在正文开始之前,导论部分需要将本书在阐释经典文献时用到的一些概念术语以及这些经典文献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一个大致的交代。在此之后,再介绍一下本书的文本选择与体例安排。一、从治国理财角度思考中华帝国的成长从国家类型来看,中国古代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归为帝国时代。帝国政制是中华先民在特定时期的伟大创造,它曾为中华国家生长、中华文明拓展做出001过卓越的贡献。帝国这一国家类型,也在中国这一地理空间中展现得最为充分。国迄今为止,作为国家类型的帝国在中国已经终结,但帝国政制仍在民族心理结构代治和当代政治运作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因此,从治国理财的角度体察帝国政制的逻辑特征,考察它的兴衰存亡,以及它对中华共同体生存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理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财(一)国家的类型划分与中华帝国为了研究国家在历史中的变化,学者们尝试着国家进行类型的划分,并将释特定时空中的某个国家归入其中一个类型。林尚立先生在对国家类型进行概括时,根据国家的三要素(人口、土地和主权)分别作为支撑点发挥作用而将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城邦、帝国和现代国家[1]。就是说,这三种国家类型,分别以上述三种要素中的一种作为自己的支撑点,依此形成三种国家类型:城邦以人口为支撑点,帝国以土地为支撑点,现代国家以主权为支撑点。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类型的发展轨迹大致是,从城邦转型为帝国,又从帝国转型为现代国家。可用表0.1来表示这样的国家转型过程。表0.1国家类型的划分国家支撑类型要素表现形式特点典型的现实国家规模较小的人群团过一种自给自足的游牧或农耕生活,重视古希腊城邦、苏美尔城邦人口体,大多住在有城墙公共生活中人的德性:具有简单的政府组保护的地方(也包括织机构,公共权力往往表现为权威,体现在城邦、商代及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周边可控制的乡村)军事权、宗教权或族权中经过征战而形成的规过农耕或游牧生活,重视家庭与家族的伦秦汉至清的中华帝帝国土地模巨大的共同体,具理:以君主为中心,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官国、罗马帝国、奥斯有延展性的版图结构僚体系,公共权力表现为君权曼帝国在相对固定的土地基在私人产权与自愿交换基础上追求工商业现代础上,由组织化的主经济发展,重视实现人个人权利的追求:现代英国、现代法国家主权权统摄领土与人口,一般具有由民众自愿选择形成的公共权力组织形式,即代议制政府,公共权力表现为国、美国具有民族认同感组织化的主权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在所有类型的国家中,公共权力都是国家共同体的核心,没有公共权力的存在也就只有人群而没有国家。只不过,随着人类从城邦、帝国走向现代国家,公[1]国家类型的三分法及各自的支撑要素,来自林尚立先生的课堂讲授。另外,英国学者帕克也持有同样的看法,只是增加了由上述三种类型综合而成的第四种类型(帕克著:《城邦一从古希腊到当代》,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002共权力的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城邦以人口为支撑点,公共权力主要由人格来承载,表现为权威(结合了统治权与个人魅力),即在一个群体中由具有人格魅力(因其血缘、年龄、知识或能力超越他人)的人行使公共权力。帝国以论土地为支撑点,公共权力由财产(土地)来承载,占有土地的人掌握着该土地上附着人口进行统治的公共权力,即公共权力借由君权(结合了统治权与财产权)来表现自己。现代国家以主权为支撑点,公共权力由制度化的各级组织来承载,而各级组织(其核心是代议制组织)又是经民众同意而设立的,此时公共权力表现为主权(统治权脱离了人身而由组织来行使)。从公共权力的视角看,国家以公共权力为核心,国家类型的转换与公共权力表现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公共权力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即统治权不断地公共化,人类朝着实现自我统治的目标前进(表0.2)。表0.2公共权力在不同国家类型中的表现国家类型承载体表现形式权力运转的推动力城邦人格权威(因血缘,神性或技能等魅力而获得)神意或传统帝国财产君权(君主因占有土地财产而获得)君主的意志现代国家组织主权(基于公意而由定期选举确认)民众的要求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在中国古代史上存在的中华帝国,是帝国这一国家类型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代表。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帝国制度帮助中华民族克服种种生存危机,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文明。在中国这一地理空间上,帝国国家类型也得以最为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形象,完整地经历了初生、生长与成熟等阶段,并从1840年以后逐渐走出帝国,走向现代国家。(二)财政类型与财政转型由于在财政活动中收入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财政学在对财政进行类型划分时,一般都根据主体财政收入的形式来进行[1门。也就是说,如果一国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来自税收,则将其界定为“税收型财政”。在现代国家,税收是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的财政收入形式,以至于有时候学者把所有的财政收入形式都通称为“税收”。这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但有时候却也显得过于宽泛,无法将税收与政府收费、黑社会收取的“保护费”区分开。从权力的眼光看,税收是公众私[1]刘守刚:《家财型财政的概念及其运用》,《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1期。003人财产的一种普遍性征收,这种财产权的“侵犯”,只有基于公意而形成的立法中国部门才有权进行。这是因为由立法权来征税,在性质上相当于公众自己同意拿古代治出一部分财产用于共同事业。因此,财政政治学眼中的税收,应该定义如下:基于社会公意而形成的立法权,公众的收入或财产进行普遍、平等、直接、规范地征收而形成的财政收入,其使用方向是公共服务,其征收与使用过程应由预算控财制并最终决定于民众。严格地说,这样的税收只有在现代国家才是现实;或者说,作为完成的形式,现代税收才是真正的税收。在传统国家,税收只具有雏形,释不完全符合税收的定义。因此,税收型财政是现代财政的标志。同样地,可以依照主体收入形式定义其他财政类型。此处特别地将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国有财产收入的财政类型,界定为“家财型财政”。国有财产收入,指的是由政府以国家共同体的名义拥有或支配的财产所产生的收益。虽然国有财产收入名称为一个,但在收益来源和性质上却不是单一的。因持有国有财产而获得的财政收入,在性质上可能是经营利润(政府不依靠特权而依靠企业家才能获得的正常利润),可能是使用费或普通租金(政府将其控制的财产使用权出借而获得的收益),也可能是所有权的转让收人,不过最有可能的是垄断租金(政府以行政特权创设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在帝国时代,君主凭借自己土地的所有权,依托于政治权力而向土地耕种者收取田租。在曾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上曾一度主要依靠国有工商企业上缴的收入。在财政上,此二者都是国有财产收人,因而在类型上都属于家财型财政。与税收型财政相比,家财型财政不是一种有利的财政收入工具。如果一国政府依靠国有财产来获取财政收入,将会混淆公权力和私权力的区分,干扰公共权力的运行,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转,造成公共权力的私有化等问题。不过,这一判断是就现代政治而言的,家财型财政在帝国历史上仍发挥了积极的收人供应作用与国家治理职能由财政主体收入形式变换而导致财政类型的转换,就是财政转型。在从城邦到帝国、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财政也依次发生类型的转换。在城邦,它以人口为支撑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人,这既包括来自臣服国家或部落集体上贡的物资(或少量货币),可将其称为“贡”,也包括来自本国或本部落民众提供的以帮助统治者为名的劳役和军役(及少量物资),可称其为“助”,这样城邦时代的财政类型可命名为“贡助型财政”。从财政类型来看,帝国对应的财政类型为家财型,现代国家对应的财政类型是税收型。虽说国家类型与财政类型并不完全对应,但大致上,从城邦到帝国、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财政也依次从贡助型向家财型、从家财型向税收型进行转换004(三)帝国成长与治国理财本书国家的历史发展持有一种有机体的视角,认为国家的成长与转型虽有外力的推动,但更多源自内因的驱动。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尤其在战国期间,中论华国家逐步从城邦走向帝国,帝国这样的国家类型也因此在中国地理空间中不断地形成并生长。在此过程中,一批杰出的治国者、众多伟大的头脑,弹精竭虑地思考着国家的治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塑造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并进而构成中华帝国形成内因的一部分。在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中,如何运用财政工具获取收人并通过支出项目、管理运行来影响国家,是其中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内容。正如熊彼特所强调的,“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不得不从经济中汲取资源并加以使用,这对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国家转型时期,“财政的需要以及国家的政策经济发展、全部生活方式及文化的所有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塑造作用”[1门。就国家治理而言,财政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的收入、支出与管理活动直接影响了国家机构的运行、社会的运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财政状况又是反映国家与社会状况的可靠指标,财政危机是国家危机的标志。中华帝国并非一日建成,它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历经多方面探索、诸种财政工具运用而逐渐长成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其主要内容就关乎财政,比如,确立土地产权(针对耕地“通公私”,非耕地“设禁地”)、改革财政征收形式(从力役形式到履亩而税)、变化财政支出项目(从以祭祀支出为主变为军事官俸支出为主)等。在此基础上,因秦统一天下而使得商鞅变法形成的秦国财政制度,成为后世中华帝国财政的制度原点与国家治理的主要工具。在类型上,这样的财政制度就是前文所说的“家财型财政”,其内容大致如下。第一,在土地归君主所有的产权制度基础上获取帝国的财政收人。产权制度的安排,是以君主拥有土地产权的形式,建立起国家一切土地(及人口)的终极所有权与支配权。也就是说,彻底废除土地分封与各级领主制,国家统一支配土地的使用,并建立起控制人口的户籍制度。在这样的产权制度下,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国家(君主)手中,民众土地的权利由国家授予,并因此向国家承担财政义务。民众的主要财政义务是,就占用耕地而缴纳田赋和承担徭役(军役和力役),其中田赋是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另外,民众还需要就非耕地所出产的资源商品而承担过税或住税等负担。[1]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附录于格罗夫斯著:《税收哲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005第二,应对帝国主要职能而形成财政支出的项目。帝国的职能,首先是维持中国国家机器的存在,包括作为帝国象征和履行产权责任的王(皇)室,维护国家统一代治和安全的军事机器,支持从事帝国内部治理的官僚组织。为了完成上述职能,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有王(皇)室支出、军费支出、百官俸禄支出。帝国的职能,其理次是为民众服务,即以必要的经济和社会支出来履行必要的服务职能,如兴修水利、平准市场以及赈济灾荒等行为,为此形成再分配性质的财政支出。阐释第三,以大家庭方式管理财政,即区分自用部分(王室或皇室财政)和公用部分(国家财政),采用不同方式加以管理。前者作为“私奉养”,主要以王(皇)室领地的收入与来自非耕地(禁地)的收入供王(皇)室消费。后者“赋于民”,主要以田赋力役等正税来维持政府。在管理上,后者比起前者来渐趋严格。这一管理方式,适应了家国一体的帝国政制以及帝国君主的多重身份帝国财政制度在历史上屡经调整,财政操作手段与平衡艺术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日益完善。因此在帝国成长与治国理财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帝国国家因财政治理而不断地成长,表现为中华帝国的扩张与文明影响的扩大;财政因国家治理需要而多次变革,表现为新王朝初兴时财政制度的调整以及王朝中期财政的改革。在此过程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绝大多数都积淀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的智慧,并体现在诸多思想家的文本著作中。二、帝国时期治国理财制度的变迁轨迹自战国起逐步成长起来的中华帝国,构建出家财型财政来实施国家治理、维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荣。这样的家财型财政类型的制度,其原点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奠定的,内容在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长期帝国实践中又屡经调整,以便完成国家治理的任务。大致上,这样的调整是由帝国财政制度中的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相互补充、相互对抗,不断互动而形成的,并在帝国的历史长河中发生着变化,直至第三帝国时期达到最为成熟的地步。为表明正式财政机制与非正式财政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帝国财政的总体特征,此处将这样的财政命名为“双轨的帝国家财型财政”(简称“双轨财政”)[1],并依此来考察帝国时期治国理财的[1]“双轨”的说法,来自费孝通先生中华帝国“双轨政治”的分析(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一160页)。006···试读结束···...

    2023-01-05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知识50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法律知识50问编写组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知识50问》【作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法律知识50问编写组编者【页数】91【出版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008-7379-2【分类】疫情管理-关系-劳动法-中国-问题解答【参考文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法律知识50问编写组编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知识50问.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知识50问》内容提要:本书的作者是中华全国总总工会法律工作部,本书以问答题的形式,及时回应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领域特别是劳动者权益维护遇到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广大劳动者和工会组织、工会干部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指导性,富有现实意义。全书分为劳动报酬、休息与休假、工伤与福利、劳动关系、防控责任、权利与救济6个方面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防疫期间稳定劳动关系进行了解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知识50问》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劳动报酬第一部分劳动报酬3劳动者被隔离期间、医学观察期间的工资如何发放?根据《关于做好新型冠状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人社部发〔2020〕8号)文件精神,因依法被隔离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要指导企业按正常劳动支付其工资;隔离期结束后,仍需停止工作进行治疗的职工,按医疗期有关规定支付其工资。《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特定区域的人员,在隔离期间,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经留验排除是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后,留验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所属单位按出勤照发。4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法律知识50问若职工工作出差时因疫情未能及时返回工作所在地,此期间的工资标准如何确定?根据《关于做好新型冠状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人社部发〔2020]8号)文件精神,因受疫情影响职工不能按期到岗或企业不能开工生产的,要指导企业主动与职工沟通,有条件的企业可安排职工通过电话、网络等灵活的工作方式在家上班完成工作任务;不具备远程办公条件的企业,与职工协商优先使用带薪年休假、企业自设福利假等各类假。要指导企业工会积极动员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在兼顾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尽可能减少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损失。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做好新第一部分劳动报酬「5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支持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和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通知》强调,对于企业安排以灵活工作方式在家上班的职工按照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人支付其工资。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法律知识50问03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停工停产的,职工工资如何支付?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停工停产的,未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为30日)的,应当按照正常工作时间支付职工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职工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企业没有安排职工工作的,应当支付职工生活费,生活费标准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办法执行。生活费发放至企业复工复产或者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工资?···试读结束···...

    2022-11-01 EP度最新疫情 epub有病毒吗

  • 《医学伦理学》郑文清,周宏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伦理学》【作者】郑文清,周宏菊主编【页数】366【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307-22465-0【价格】49.50【分类】医学伦理学【参考文献】郑文清,周宏菊主编.医学伦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伦理学》内容提要:《医学伦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本章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伦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道德、伦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掌握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一门学问。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内涵,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伦理学的道理,为培养良好的医学职业素质和伦理精神奠定基础。【本章学习要点】◆伦理学的基本内涵◆伦理学的分类◆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伦理学?什么是医学伦理学?我们要学习医学伦理学,首先就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医学伦理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涉及理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伦理,什么是伦理学,什么是医学伦理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伦理学的基本内涵伦理学是什么?简单来说,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的一门科学。既然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一门学问,为何不直接称为“道德学”呢?这里就涉及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道德和伦理。医学伦理学(一)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①“道”和“德”在中国古籍中是两个概念而分开使用的。“道”在《道德经》中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其一,是指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其二,指自然规律:其三,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法则。道,基本含义有“道路”“道理”等,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高原则。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按照人类的客观需要去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德”即得之于道,是道的性能。“德”字的出现先于“道”,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了“德”字。关于“德”的含义,东汉学者刘熙在《释文》中解释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许慎在《说文·心部》中更明确地解释为“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道”“德”二字合用,始见于《易大传·说卦》《管子》《庄子》及《荀子》等书。《荀子·劝学》中说:“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赋予道德明确的含义。从此,道德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风俗习惯等。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morali,指社会风俗、风尚,也有“内在本质”“规律”“特点”“规定”“性格”“品质”等意思。现代使用“道德”一词,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二是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是非善恶评价等。(二)伦理“伦”和“理”在古代语言里也是分别使用的概念。在古汉语中,“伦”与“辈”同义,《说文》解释:“伦,辈也。”引申为群、类、比、序等含义。孟子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称为五伦,表明了我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辈分关系、人伦秩序和做人的规范。①张忆译注.老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2:99.2第一章绪论“理”本意是治玉,带有加工使其显示其本身的纹理之意,后引申为条理精微、道理、事理等含义。将“伦”和“理”合为一个概念使用,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其中有:“乐者,通伦理者也。”把安排部署有秩序称为“伦理”。从词源定义上看,“伦理”和“道德”既相通,又有不同。道德侧重指人们实际的道德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伦理侧重指这种行为与关系的道理和理论:道德是一般用语,伦理更多的是用作书面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把道德与伦理是分开使用的」道德专指个体的德性、行为和良心,伦理则是指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与准则。由于“道德”和“伦理”两词在近代汉语中的词义基本相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便把它们作为同义词来使用。里“道德”和“伦理”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差不多,那为什么要两个不同的表达?我们认为,一般来说,“道德”更是大众化、口语化的表达,“伦理”更是书面化、正规化的表达。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批评某某不讲“道德”,但一般不会说此人不讲“伦理”。(三)伦理学伦理学一词英文为“ethic'”,源于希腊文“etho'”,有风俗、风尚、性格、性情、品质、德性之意。“etho”来源于希腊文短语“ethikearetai'”(字面意思是“品质的技能”)。大约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totle,前384一前322年)在雅典学院讲学,首先把他所讲授的一门关于道德品性的学问称为“伦理学”(ethike),“ethike”译成英文便是“ethic'”。近代日本学者借用汉语将其翻译成“伦理学”,清代末年,我国学者将其引入中国,沿用至今。伦理学,可以称为“道德哲学”,是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更深入地说,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本质、产生、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理和规则的学问。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一般认为由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创立。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的最重要的完整的伦理学著作是《尼可马克伦理学》(TheNicomacheaEthic)。据史书记载,亚里士多德还留下了《优台谟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大伦理学》和《论美德和邪恶》等伦理学著作。《尼可马克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一部完整的伦理学著作,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最全面的阐述。它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既是古希腊哲学全部探索的高度总结,同时是作者哲学思想的3医学伦理学最终归宿,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到近代才出现真正意义上伦理学著作,但有关伦理思想在我国古代诸多学者的著作中比比皆是。前面界定了“道德”“伦理”的含义,虽然两词的意义相近,但作为伦理学来说,还是应该加以区分的。道德关系的形成先于伦理学的创立,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关系是伦理思想的源泉。伦理是道德的概括,伦理思想是道德关系的理论表现。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伦理学是道德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道德学说。二、伦理学的分类依据不同的角度、标准,伦理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区分角度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将伦理学分为理论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一)理论伦理学理论伦理学是专门研究道德基本理论的伦理学分支学科,也可称为哲学伦理学或道德形而上学。认为伦理学只是道德哲学,只应该从理论上研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强调道德问题进行纯哲学的思辨,反对把伦理学作为一门规范科学或应用科学来看待。主要包括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比较伦理学。元伦理学(meta-ethic),又称为分析伦理学(aalyiethic),是20世纪西方伦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它和规范伦理学相对。1903年摩尔(G.E.Moore)《伦理学原理》(PricileEthic)一书的出版,是元伦理学兴起的标志。元伦理学主要是分析和探讨各种伦理学的理论、概念、论证方法等的理论,既不关心社会道德状况的描述和研究,也不主张道德行为规范,而多关注于从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的角度解释、分析、论证道德术语的意义与逻辑,试图寻找道德判断的理由和根据。该理论否认可以通过科学的途径道德判断进行论证,主张排斥一切规范价值体系,只研究道德语言涉及道德的实际内容;标榜任何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则体系都抱“中立”的态度。规范伦理学(ormativeethic),l9世纪末规范伦理学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是同一概念,规范伦理学伦理学的传统理论形式,其历史最为久远。规范伦理学也称准则伦理学,它通过研究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第一章绪论间的界线与标准,研究道德的基础、本质及规律,试图从哲学上形成和论证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美德的基本要求,以约束和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许多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科伦理学》是第一部规范伦理学的著作。经过中世纪直到近代,规范伦理学一直是伦理学的主体。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规范伦理学不断受到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挑战而一度式微。由于社会生活要求伦理学要为生活提供价值指导和行为准则,而能够给予实际生活以价值指导的也只能是规范伦理学。如果离开规范伦理学及其研究,其他的伦理学形态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20世纪中期以后规范伦理学又重新成为伦理学的主流。德性伦理学(Virtueethic),又称德性论或美德论,它主要研究作为人所应该具备的品德、品格等。具体地说,美德论探讨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完人所具备的品格以及告诉人们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即关于道德品质的伦理学基本理论、学说。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品格的。美德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9一347年)最早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亚里士多德(Aritotetle,前384一322年)构建了较完整的美德论体系。此后,许多伦理学家都在亚里土多德美德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德论体系。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都保留了许多传统美德,如仁慈、诚实、廉洁、公平、进取等,并且这些传统美德经过世代验证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共同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亚里士多德以问“什么是人的善”这样的问题开始,他的回答是“灵魂的活动合乎德性就是善”。因此,为了理解伦理学,我们必须理解,是什么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亚里士多德以其细节的敏锐目光,讨论了诸如勇气、自制、慷慨、真诚这样的德性。虽然这种伦理学的思考方式与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他所独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一大群古代思想家都以“什么样的品格特征使一个人成为好人”这一问题作为伦理学的核心问题,结果“德性”占据了他们讨论的中心舞台。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表现于习惯行为中的品格特征。“习惯”是重要的。例如诚实的德性,只是偶尔说真话,或者只有在对他有利时才说真话的人,并不拥有诚实的德性。诚实的人当然地把真诚当回事,他的行为“源自坚定而不可更改的品格”。德性理论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解释什么是德性:列出哪些品格特征是美德的清单;解释这些美德是什么;解释为什么这些品性拥有它们的人来说是好的品性。另外,这个理论还应该告诉我们美德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一样,或者是否一个文化的美德与另一个文化的美德有区别,一个人的美德与另一个人的美德有区别。5医学伦理学比较伦理学(comarativeethic),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道德和实践。着重研究各种道德体系的异同及其物质文化背景。此种研究或注重基本道德原则的共同性,如禁止自杀、私通乱伦、偷窃盗抢等:或注重于各种道德实践的差异性,如一夫一妻制与多偶制、禁止堕胎与堕胎自由等。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比较伦理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有密切联系,利用这些学科的材料,侧重于逍德现象作出经验上可予证实的概括,发现并解释客观存在的人类行为模式,不规定道德律令,尽可能避免道德事实作出优劣高下的价值评判。在此意义上,比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形成对照。(二)实践伦理学实践伦理学是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论和规范的伦理学。其研究内容集中表现在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实践伦理学主要包括描述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描述伦理学(decritiveethic),研究社会族群所持有的伦理观,这包括人情、文化、风气、习俗,善与恶的见解、负责任与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举止等。它是道德行为和信念、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等的实际调查与研究,根据经验描述,通过获得的大量道德事实材料与客观道德信息来研究、再现社会道德状况,如道德社会学、道德心理学、道德人类学、道德民俗学等,它们既不研究行为的善恶标准,也不制定行为的准则规范。应用伦理学(aliedethic),是把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运用到具体的现实问题中的伦理学,是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道德审视的科学,是研究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规律的科学,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是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对于伦理学理论的应用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体系的和部分的。前者如蒂洛(J.P.Thirou)把人本主义伦理学应用于各个应用领域①,罗尔斯(J.Rawl)把一种契约主义伦理学应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人的目的一价值体系②。更多地被采用的方式是部分地运用伦理学的理论,而不是把一种体系用于所应用场合。例如,在不同人群的权利问题上应用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理论,在生命伦理学问题上应用人本主义或宗教伦理学的生命价值理论,等等。部分应用理论的模式总体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应用主体的性质援①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②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试读结束···...

    2022-10-15

  • 劳动与生活法律问答》叶青,杨建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劳动与生活法律问答》【作者】叶青,杨建荣主编【丛书名】上海科技工作者法律知识丛书【页数】436【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427-7083-7【价格】59.00【分类】劳动法-中国-问题解答【参考文献】叶青,杨建荣主编.劳动与生活法律问答.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劳动与生活法律问答》内容提要:《劳动与生活法律问答》以问答的形式、简明的语言、真实的案例,系统和通俗地介绍了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维权问题而编写的法律咨询与以案释法的实用手册。同时,编著者还将本市颁布的与本书内容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做了一个目录索引,作为附录以便查询之需。《劳动与生活法律问答》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PartOeLaorlawadSocialSecurityLaw科技工作者必须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吗?答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我国《劳动法》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我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第(1)款也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法律之所以再三强调劳动用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主要是考虑到劳动合同的订立有助于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发生劳动争议时能够预先提供解决纠纷的重要证据,有效降低争议解决的成本。科技工作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群体之一,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订立劳动合同,这既是双方应当享有的权利,也是产生劳动关系所必须履行的义务。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劳动法》要求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科研院所、高校等用人单位尚未与科技工作者签订劳动合同而已开始实际用工的情况下,劳动关系不成立。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就与劳动者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司法实践中,的,科技工作者应与其他的正式合同制劳动者同工同酬。签订劳动合同后,薪水计发应按照劳动合同执行。如果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用人单位仍不与科技工作者补签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科技工作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科技工作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并应当与科技工作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科技工作者不再愿意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科技工作者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二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不与科技工作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该科技工作者已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应当立即与科技工作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能与科技工作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吗?答《劳动合同法》第2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事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由于工作需要,科技工作者在劳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了解到大量关于用人单位的工艺流程、生产配方、设计图纸和技术诀窍等关键技术信息,甚至不少关键技术出自他们自己的研发。因此,法律规定,只要双方协商一致,用人单位就可以与科技工作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值得注意的是,若科技工作者违反了保密义务或竞业限制约定,则其需要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如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还要依法支付损害赔偿金。所以,科技工作者在与用人单位约定保密义务的时候,要重点关注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同时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金不能包含在工资中,只能在劳动关系结束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数额由双方约定。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属于用人单位违约在先,竞业限制条款不再成为科技工作者的义务。6···试读结束···...

    2022-10-02 杨建荣拼音 杨建荣书法

  •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陈秀敏主编;庄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作者】陈秀敏主编;庄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职业伦理教育丛书【页数】168【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ISBN号】978-7-81129-461-3【价格】26.00【分类】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参考文献】陈秀敏主编;庄严总主编.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主要面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和提高他们职业道德素质的教材。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特殊教育专业导论、中外伦理思想与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特殊儿童预防中的伦理问题、特殊儿童评估中的伦理问题等。《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特殊教育专业导论第一节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历程及特点特殊教育(ecialeducatio),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的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殊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①特殊教育专业,主要是指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残疾人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特殊教育专门人才为主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特殊教育事业特殊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建立起来,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师资培养体系。一、国外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历程及特点(一)国外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历程西方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特殊教育在西方就初步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开始由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特殊教育人才,并基本形成了特殊教育职业的资格培训与认证制度。特殊教育的相关从业人员,如特殊教育教师、管理者、治疗师、康复服务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社区①方俊明:《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服务人员等,只有经过特殊教育系统的、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学位、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等,才能从事特殊教育相关的教学与服务。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迅速。许多国家都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学系,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及特殊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人才。1.美国美国在1914年由贝利(CharleS.Berry)在密执安州创立了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学校。后来,埃里诺在密执安师范学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由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有几百所大学都在培养特殊教育的师资。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得到了国家的大力资助。其教育法律和教育拨款的支持力度很大,比如,在1975年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职前、在职的各种培训的拨款条件。在各个州的特殊教育法规中还有更具体的规定,不同类型的教师(不同特殊儿童的教师、代理教师、教师助手等)都有具体的要求,以便这些教师能够作为专业人员为特殊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俄罗斯俄罗斯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期就在圣彼得堡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学系,并开办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期培训班。近年来,俄罗斯的特殊教育又有新的发展。1991年俄罗斯境内有15个特教系(现称矫正教育学系),1995年底发展到26个。除35所国立大学外,许多民办大学也设置了特教系或专业。②俄罗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很高,他们除获得特殊教育中的一个专业教师资格外,还应在学习期间获得普通教育的一门课(如俄罗斯语言文学或数学)的教师资格,也就是要在学习期间学完两个专业,取得两种教师资格。3.日本日本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治维新时代,东京盲哑学校建立后就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1951年国立东京教师大①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载《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第9期,第8页。2②陈琳:《发展变革中的俄罗斯特殊教育》,载《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4期,第89页。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二、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历程及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就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历程。下面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角度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作一介绍。(一)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综观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创建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从19世纪末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出现到1976年之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一直处于萌芽孕育时期。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师范班”和“短期培训班”来实现。“师傅带徒弟”模式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伴随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而萌芽。19世纪末,英、美两国传教士分别在我国北京和山东烟台地区开办了“瞽叟通文馆”(今北京盲人学校前身)和“启暗学馆”(今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前身),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在办学的同时,这些学校也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进行了初步尝试,“师傅带徒弟”是他们采取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没有明确的、一致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没有相应的课程结构和体系;缺少培训的保障措施;缺乏培训质量的评估等。①培训的随意性强,老师仅传授个人的从教经验,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指导,是一种无政府、无计划、无系统状态下的零散的师资培养实践」“师范班”模式一到20世纪20年代,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训由个别训练方式转为办师范班的模式。当时的培训非常简陋,据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回忆,聋教育师范班“为期一年,学费大洋百元,膳费自备”,如以办师范班论,当以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1915年于南通举办的“盲哑师范科”为最早。此后,有的特殊学校也开设了培训盲教育教师的“师范科”,兼收正常人和盲人。这种“师范班”模式在旧中国成为特教师资培养的模式之一。它与“师傅带徒弟”模式相比有了进步,在培训内容上逐步形成了基础课与教育理论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培训的对象不再是一对一,而是以能同时培训多人的①王辉、顾培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特殊教育》42006年第5期.第57页。第一章特殊教育专业导论班级出现,注重理论指导下的观摩和实践。总之,旧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处于无政府、无计划、无系统的状态,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无论是“师傅带徒弟”模式,还是“师范班”模式,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计划、培养内容、培养措施、评估方法等统一规范的师资培养模式。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我国特殊教育崭新的一页,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处于整顿创新阶段。①在此阶段国家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特殊教育师资以在职培训为主。培训对象主要为普通中师、小学或幼儿园教师以及社会其他知识分子等,他们经过“师傅带徒弟”、在实践中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等形式接受培训后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比如,1959年教育部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举办了为期36个月的聋教育和盲教育师资短期训练班,学习内容包括听课、讨论和见习、实习。这种在职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困难,但是它们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特教师资数量与质量上的需求。2.创建阶段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创建始于中等特殊师范学校。1977年10月,教育部决定筹建一所全国性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为各地新建特殊学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黑龙江省于1981年首先在肇东师范学校创立四年制特师班。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南京筹建全国第一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此举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协助。该校经过多方努力于1985年秋面向全国招生,开始担负为全国各地特殊教育战线培养合格师资的任务。②此后,各省也相继建立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到1998年,我国共建成35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部(中心)。3.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在高等师范院校①王辉、顾培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5期,第58页。②方俊明:《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页。5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来培养本科学历及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几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本科层次人才。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率先开设了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华东师范大学(1988)、华中师范大学(1990)、西南大学(主要指原西南师范大学)(1993)、陕西师范大学(1993)、重庆师范学院(1993)、辽宁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相继设立了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人才。在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基础上,我国也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其中包括硕士生层次和博士生层次。自1983年以来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心理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心理系联合、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院校或机构建立了特殊教育研究生硕士点。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开设了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点。此外,自2000年开始,我国还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专科)自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已达到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专业学历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师和其他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员。至此,中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二)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特点我国的特殊教育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以正规的职前培养为主。在特殊教育专业设置之前,我国主要由短期培训班培养相应的特殊教育师资。特殊教育专业设置以后,通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这使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逐渐从短期的、个别的、非正规的在职培训为主转向长期的、机构的、正规的职前培养为主。2.人才培养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通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由于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学习时间固定、保障体系完善等特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较高。3.人才培养层次逐渐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两个层次的培养体系,主要培养特殊教育中专生、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从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来看,中等师范层次较低。自1998年起,6师范教育已逐渐取消中等师范教育这一层次,这使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试读结束···...

    2022-09-15 主编 副主编和责任编辑的区别

  • 《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孙立鹏主编;庄严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作者】孙立鹏主编;庄严总主编【丛书名】当代职业伦理教育丛书【页数】179【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07【ISBN号】978-7-81129-483-5【价格】26.00【分类】商务-外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参考文献】孙立鹏主编;庄严总主编.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内容提要:高校系统地商务外语专业学生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促使其在对外商务活动中坚守伦理规范、恪守职业道德,是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良好开端的逻辑起点。《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依据伦理学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了商务外语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着重强调伦理实践的重要意义,主要从商务外语涉猎的几个领域探讨如何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专业伦理观。《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商务外语专业导论商务外语是职业外语的一种,以满足商业行业需求为目的,内容涵盖商务活动全过程。它以语言为载体,将核心的商务内容加入其中,以职场人员和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员为目标,以商务活动中常用外语为学习重点。实用性是商务外语最大的特点。而商务外语的特点还在于其教学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商务外语作为外语的重要功能变体之一,它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外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商务外语更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应用性和普遍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节国际商务外语学科的起源与发展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要了解某种语言的发展规律,要通过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进行研究。国阿商务外语作为外语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其出现和发展首先有其社会历史渊源。在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开始进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檴的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污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玛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过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烈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经●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济实力比较薄弱、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这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语言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语言的社会性既表现为语言是全民交际工具,也体现在差异方面,即语言是不同社会集团的重要标志,它会由于具体语境和说话目的等不同而产生各种差异。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各地悄然出现并逐步形成热潮的外语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与在此之前的外语学习不同的现象。对此,TomHutchio和AlaWater指出:“PrevioulythereaoforlearigEglih(orayotherlaguage)hadoteewelldefied.Akowledgeofaforeiglaguagehadeeregardedaaigofawell-roudeducatio,utfewhadreallyquetioedwhyitwaeceary.Eglihlearigwa,otoeak,itowjutificatio.”①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新一代的外语学习者的显著特点是其学习目的和动机非常明确。这种情况给传统的外语教学以极大的冲击,“为学习而学习”的观念和做法逐渐行不通了,外语教学的命运不再掌握在外语教师手里,而是由学习者的愿望、需要和要求来决定,外语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都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息息相关。这就在外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引发了一场革命,结果就出现了“专门用途英语”(EglihforSecificPuroe,ESP),而国际商务英语(BuieEglih,BE)正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用途外语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科技英语(EglihforScieceadTechology,EST),商务英语的发展则稍晚一些,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热门。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十年动乱时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其严重的阻碍和破坏,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根本不存在商务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土壤。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腾飞,科技和经济各个领域的人员在国际上的交往的不断增多,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外语,尤其是专门用途外语的需求便增长起来。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了商务外语教学和研究的肥沃土壤,国外的学习热潮便得以逐步波及中国,国际商务外语的教学与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并很快形成热潮。这就是国际商务外语之所以在20世纪后半叶始而在国外,继而在中国应DTomHutchio,AlaWater,EglihforSecificPuroe,CamridgeUiverityPre.1998,.34.第一章商务外语专业导论。运而生的客观原因。它表明国际商务外语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人为地计划安排好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仅有外因并不足以促使事物诞生和发展,还需要有其内在的动因。国际商务外语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内因则寓于语言学研究自身在战后时期的迅速、深入发展之中。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的最后三四十年中,语言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向语言科学提出了一系列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新任务。过去,外语多与文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和文化史等传统学科联系密切;如今,它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符号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迅速发展的新生、热门学科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的联系。语言学领域如此扩展,带来了新的分工和一些部门的分化,有的人进行历史比较,有的人钻研理论,有的人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些人则去研究一些新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与尖端学科联系的边缘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的分化。应用语言学的出现,正是语言科学大大扩展了与一系列新生学科联系的反映,而国际商务外语以及专门用途外语其他分支的出现和发展也正是这种“扩展”和“分化”的结果。战后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去学习日趋国际化的语言。这种外语学习的热潮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学领域出现了为不同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而设置的外语课程,以及为此而编写的外语教科书,从而引发了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内的一场革命。传统语言学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特别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都把重点放在描述语言的用法规则上,即研究语言的语法方面。但是,自从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最近三四十年来,语言学界开始把注意力从描述、界定语言用法的规范法则转移到研究、探讨在各种不同语境中语言的实际应用方面来。于是,语言学界逐步形成了如下共识: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的外语是不同的,不同的外语学习群体需要不同的外语知识和外语交际技能,通过分析外语学习者工作、学习的不同领域和学科特点,就能知道他们需要的是外语的哪一种功能变体,进而设置出符合他们目的和要求的课程,并编写出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来,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专门用途外语及作为其重要分支的国际商务外语就是在外语语言学界和教育界的这种共识的驱动下应运而生的。当然,商务外语的教学与研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纵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外经贸教育的历史,商务英语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商务英语等),经历了从一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到初具规模的一个专业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经贸事业规模很小,高等教育中外经贸教育的比重很低。“外贸英语函电”一开始是作为外经贸公司业务人员培训课程开设的,后来才被当时仅有的几所外贸专业院校列为一门正规课程。60多年来,这门课在各类外经贸、财经院校中成了一门经典课程,经久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外经贸人员,功不可没。20世纪70年代,虽然增加了另一门课程“外贸英语会话”,但经贸外语仍只是外经贸教育中的一两门课程。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我国的外经贸事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逐步由单一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既有货物贸易,又有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这样一种“大经贸”的格局: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国家的经贸活动已不仅局限于外经贸的范畴之中,而且还扩展到金融法律、保险、工商管理、海外投资等一系列新的领域。高校的外经贸教育和外语教育也相应地不断改革,扩展了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际商务外语也逐步从一两门课程扩展成了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由多门课程组成的一个学科体系一从基础外语课到专业外语课,从语言学理论课到外语语言交际技能课从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到经济学科主干课,自成体系,基本上完成了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了解国际商务外语专业在我国高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之后,也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国际商务外语专业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应我国的外经贸事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它是专用外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外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新学科。我国加入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国际商务外语的知识和技能正是这类人才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之一。因此,国际商务外语受到学习者和使用者的普遍欢迎,其使用性和普及性是不容置疑的。综上所述,国际商务外语的出现和普及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外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果说在20世纪下半叶我国国内的客观环境曾一度严重阻碍了我国包括商务外语在内的整个外语教学的发展的话,那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入世的大好形势已经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特别是为国际商务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也引进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应紧紧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商务外语学科发展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经贸人才的重要基地。第一章商务外语专业导论第二节商务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一、商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一)毕业生专业水平同质性高,性别比例失调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大部分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接受一样的教育(包括师资和教材),同时,学生智力水平和用功程度基本相同,这导致学生专业水平相当,同质性现象普遍,因而无法形成能满足各行各业、各层次需要的商务外语人才格局。此外,商务外语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悬殊。据统计,女生人数一般占学生总人数的80%,甚至更高。而且,从实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女生的专业成绩要优于男生。然而,企业男生,特别是成绩优秀的男生的需求度相对较高,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需求与商务外语专业学生生源不匹配的问题,最终影响了商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二)毕业生有语言特长,涉外工作有优势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大部分和语言相关,他们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受到了专门的训练,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另外,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他们西方历史、西方文化有较多的接触,与之相关的礼仪知识与沟通能力也得到增强。他们在平时与外教、留学生以及外国友人的沟通交流中提升了自信心。相对于其他专业,敢于用外语表达是商务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商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语言特长及独特优势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他们期望将所学的语言特长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语言优势。因为语言只有在应用中才能逐步领悟,成熟驾驭,否则遗忘的速度会很快。但这种心理导致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局限性较强,不愿涉及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一些职位,例如文秘工作、行政管理岗位等,同样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二、商务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商务外语学生就业的现状众所周知,社会对商务外语人才具有广泛的需求,同时商务外语人才素质的通识性、复合性,使商务外语专业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为了解市场5一商务外语从业人员伦理学商务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我们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知,商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以下特点:就业地点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私营企业或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受青睐的合资企业;就职岗位大多是外贸业务员、文员以及销售员。就目前就业统计来看,商务外语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三资企业,也就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另外还有涉外企业与私人企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则是大部分学生进入私人企业,一部分学生进入涉外企业,极少的学生能进入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这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职业需求的变化。当前一些私人企业和涉外企业不断发展,为大量商务外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吸引了许多毕业生。其中,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文员、秘书和外贸跟单工作,而从事中英文翻译、公关策划的人员不多,因为这些职位需要更高的综合技能和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毕业生更适合在基层从事文秘或与外贸相关的工作,如外贸跟单、报关、外贸业务等相关职位。(二)用人单位商务外语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用人单位还特别要求商务外语专业毕业生在熟练掌握商务外语通用词汇、语法知识与常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要扩展语言应用技能,加强语言知识与相关对外贸易知识的结合,熟练掌握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规及相关的商务知识,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技巧、基本的理论与实务,具备商务外语和汉语的双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及商务外语写作与英汉互译等能力。同时还要求商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热情、大方,沟通协调能力与服务意识强,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目前人才市场工具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已下降,具有扎实的商务外语功底同时又具备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备受广大企业青睐。用人单位希望在雇用最少人数的情况下,产生最高的工作效率,节约运行成本。但目前商务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导致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不能达成合作关系。因此,学生在熟练掌握外语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商务知识的学习,从以往的单一型人才逐渐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6···试读结束···...

    2022-09-15 伦理学名词解释 伦理学意义上对劳动的阐释是( )

  • 《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王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作者】王鹏主编【丛书名】当代职业伦理教育丛书【页数】163【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07【ISBN号】978-7-81129-505-4【价格】24.00【分类】饮食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参考文献】王鹏主编.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的许多食品安全事故暴露出部分食品从业人员伦理道德观念缺失、食品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出现动摇等诸多问题。食品从业人员伦理要求以尊重人为原则,以维护消费者饮食健康利益为指导观念,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在健全的常识基础上进行食品安全生产与供给。《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作者王鹏认为:食品从业人员应不断提升伦理素养,通过继续教育努力提高伦理素质,遵循自己的社会良心,结合先进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完善自身职业道德建设。《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内容试读第一章食品专业伦理教育发展概述第一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需求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传统的食品工业正向着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已不再是单纯的食品加工,而是涉及食品原料的生产(农业)、运输、分配、消费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和现代高新技术食物原料实行加工重组以确保食品的营养、美味、保健、方便、安全,并能进行机械化、自动化的大规模生产的食品制造业。因此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仅应用性强,是一门工程科学,而且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基础非常广泛,除涉及理科外,还有文化、贸易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是:(1)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应针对消费者营养、口感、保健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进行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将文化渗透到食品中,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建立食品大工业的概念,以消费需求来指导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使农业产值增值,而且要使食品工业向农业种植和运输、贸易及消费等各行业延伸,并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研究各相关行业与食品工业的关系,形成大工业的概念。一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3)新世纪食品科技本科人才具有很高的要求,其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很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能较好地掌握食品加工某一方面技术且在其他方面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在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有如下趋势:(1)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与国际接轨,以基础教育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综合型人才。(2)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增强学科发展的力量和目标。(3)注重拓宽知识面,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吸收各类院校食品学科之所长,加强工学、理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渗透与发展,甚至包括运输、物流、销售、经营管理、贸易文化、消费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渗透,使之既具有多学科交叉并重的特点,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规格指为培养本专业人才所规定的基本质量标准,为的是使培养目标和过程具体化。一般认为培养规格是通过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规格有多种,如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等,食品专业本科生通过培养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素质结构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友爱,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团队精神,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应具有综合的人文、自然科学等文化素质,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现代化思想意识。扎实的专业素质: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态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基本的工程素质,具有综合分析、效益评价等能力。能够适应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与项目建设工作。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素质。(2)能力结构要求2具有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具有创新能力。第一章食品专业伦理教育发展概述(3)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要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能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获取知识,掌握实验优化及数据处理等基本方法。掌握文学、政治学、法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制图、设计等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经济管理及现代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三、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食品工业是一个高度关联的一体化产业,涉及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流通、包装和化工等多个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食品加工行业由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盐加工业等构成。食品制造业由糕点糖果制造业、乳制品业、罐头食品制造业、发酵制品业、调味品制造业和其他食品制造业组成。此外,酒类及饮料制造业也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食品行业。食品消费是人类生活消费中最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以上,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0%以下,食品消费就会由量的追求转向质的追求,食品消费结构会发生急剧变化,食品工业的产值将在15~20年内保持10%以上的增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过去满足吃饱的基础上正在向追求食品安全、卫生、营养以及饮食健康、方便、快捷和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我国食品工业正迎来快速的发展期,将在今后5~10年里迅速发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的同时,食品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很高,且除出国、考研等情况外,大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因此,整体而言,在未来5年里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将随着食品工业产值的快速增加而呈增长趋势。随着食品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高新技术大量在食品行业中应用,这就要求企业中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未来5年里高水平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多。如前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外资企业大量涌入,特别是雀巢、卡夫等实力雄厚的外企相继涌入,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在未来5年里将对专业素质高,具有较强外语、计算机、管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理等方面能力并兼有贸易、文化等方面知识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西部大开发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食品原料资源,有些还是特有资源,随着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展,食品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产业必将首先得到迅速发展。食品加工业将成为解决中西部农产品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这就直接导致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未来5年里,中西部地区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具有优良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21世纪将成为注重食品质量安全的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工业而言,在加工过程中确保食品品质与安全的环节越来越重视,通常设有专门的品管人员或部门,这也为食品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第二节专业伦理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伦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开展伦理教育是规避经济活动中伦理责任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工科院校中即将从事工程技术专业并走向工程技术岗位的大学生开展伦理教育显得意义重大。大学生处在道德意识迅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合理有效的伦理教育其今后的专业行为会产生持续的影响。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和处理伦理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伦理责任意识,提高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在课堂环境中探讨伦理问题,学生有机会发表或倾听不同观点,还可以通过辩论获得合理的处理方法。要培养出合格的食品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加强伦理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伦理滑坡导致实际食品生产中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食品科技界也出现了科技道德的缺失现象,所以对每一位食品从业人员加强伦理教育势在必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政府非常重视食品行业的监督管理和舆论引导,但食品专业伦理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还没有开展,我国食品专业伦理学发展缓慢,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目前我国食品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加强专业伦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需要,食品从业人员伦理教育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身4的伦理道德修养,也是塑造未来高素质食品科技人才的必要环节。开展专业第一章食品专业伦理教育发展概述伦理教育也是生产活动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复杂的食品生产活动中,学生就业后既要公众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又要公司、雇主和上司负有伦理义务。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与发达国家相比,监督管理机制不规范,加强专业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伦理教育应逐步拓展到每一位食品从业人员,让其所揭示的规律指导不同岗位的人的工作。专业伦理责任的培养首先体现在专业伦理教育中,教育是专业伦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应该广泛开展食品从业人员伦理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在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食品专业中应该安排教师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可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在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质公共课中加入专业伦理内容。以培养社会意识和科学精神为主,采取案例分析和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食品科技道德水平提出一系列伦理原则,从正面案例中找出我国食品行业的伦理美德,从反面案例中找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所存在的伦理缺陷,推动我国整个食品专业伦理教育的发展。二、高校积极开展专业伦理教育重视专业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工程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科院校多数开设专业伦理教育课程,积极推进专业伦理教育。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部分工程伦理课程就出现在大学课程目录中,70年代后期这类课程就已多达近千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一直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括伦理教育内容。”1989年,得克萨斯农业大学的工程学和哲学教授合作开设工程伦理课,并成为该校所有工科学生的必修课。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西密歇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也采取类似做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以及一些大公司也出资支持大学展开伦理教育以及相关研究。1996年之后,美国工程师“工程基础”考试也增加了工程伦理问题的考核。目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在大学中还未展开普及,理工科高校很少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只是在一些工科院校研究生阶段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有所涉及。高校教师也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伦理教育的知识,缺乏专业伦理教育意识,多数理工科大学生专业技术伦理几乎没有认识。发达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工程案例、计算机模拟、小组设计等问题求解活动和方法,给学生以运用决策方法和手段来处理伦理问题的经验。根据食品专业面向生产实际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大量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引入真实案例或模型案例,提出问题供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还应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强调工程伦理意识和规范原则,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以使学生增强工程伦理的意识,提高面对复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综合、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通过事例的思考和辩论,学生们可以较好地学习运用道德决策模式和伦理规范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借助案例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工科院校常用的方法。工程伦理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严重生产事故),也可以是日常专业科学研究活动中习以为常的(篡改实验数据、考试作弊等)。在具体运用中,教师通常提出一个多解的事件,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处理意见。有时教师也可以把案例结果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评价整个案例,甚至讨论其他不同的处理办法。在伦理教育形式上,欧美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独设课,集中教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就开发出工程伦理的完整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学生往往通过有关读物和案例深人讨论研习伦理问题,主讲教师通常是工程学教授或哲学教授。第二种是课程整合,有机渗透,主要是将伦理问题有机地融入工程导论、毕业设计等课程环节之中。这两种教育形式应该做到互相补充,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在单独设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通过其他课程环节展开工程伦理教育。在生产实践中学习食品专业伦理,要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进行食品生产实习,参与工程设计、生产、管理、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在生产一线亲身感受和认识到食品生产活动人类饮食生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领悟到食品工程中蕴涵的伦理价值。作为肩负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开展和加强专业伦理教育是帮助未来的食品科技人员建立伦理责任意识,拓宽处理伦理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专业伦理教育是一个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多学科交叉配合是完成伦理教育所必需的。应注重从食品生产各环节中搜集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出可供遵循的原则和规范。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伦理教育。要有计划地食品专业教师进行伦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专业伦理教育意识,提高专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伦理意识,把课堂教学作为专业伦理教育的有效平台。要加强专业教师和伦理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这种合作与交流,要使食品专业伦理教学切实有效,与专业课相结6合,密切联系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要加强对食品专业伦理问题的研究,培训食···试读结束···...

    2022-09-15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中医生命伦理学》杨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生命伦理学》【作者】杨静【页数】226【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ISBN号】978-7-5690-3564-3【分类】中医学-生命伦理学【参考文献】杨静.中医生命伦理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图书封面:伦理学》内容提要: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医生命伦理学的思想渊源、历史演进和主要观念,介绍了中医生命伦理学的问题、范畴、原则,并从生命伦理的视角研究中医生命伦理与临床问题、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的关系等。重点从中医生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范畴、基本原则、伦理规范、健康责任、生命教育等方面展开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构建立足中国传统医学的生命伦理学,为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中医生命伦理学》内容试读绪论中医生命伦理学:从“生生之道”“生生之德”到“生生之效”绪论中医生命伦理学:从“生生之道”“生生之德”到“生生之效”生命神奇美好,复杂而又耐人寻味。谈及生命这一议题,人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救治生命的医学、生命科学及现代生物技术,而疏于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壮阔、生命的尊严、人类疾痛苦难进行反思、拯救与应对。生命伦理学作为关注生命的价值的学科,历史并不长远,但生命伦理的现象及问题其实早已根植于人类文化最为古老的生命历程、传统医疗事实及医学道德之中。生命伦理学作为围绕生命问题的基于个体与社会的理论反思或者问题诊治的理论形态或哲学形态,其重要与宏大,不仅在于它与生命科学、医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交叉和浸润,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从孕育生命的历史与文化的时空出发,在特定的语境,运用特定的语义,担负起既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及问题,更关注人类苦痛的研究及应对,通过人类的理性去探寻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适时回应现代科技和“重医学,轻人文”这一现象在医疗实践中带来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医生命伦理学源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是以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为起点,在中医学认识生命及应对疾痛的特定语境下,运用伦理学的特定语义展开人类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伦理研究。哲学属性与科学属性兼具的中医学,是一门思辨性与实践性都极强的学科。中医生命伦理学得益于中医学的理论滋养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的支持,在对人和其他生命体生存状态和生命终极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将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与人的生命认识、生命活动及医学实践等相结合,呼应了生命伦理学研究蕴含的人和其他生命体在历史和现实、生命和物质、生存与状态、价值与目的、理性与情感上的结合与追求。一、本土视域下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兴起生命伦理学是首先在西方兴起的学科,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提出的生命伦理学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的伦理学问题也不可用相同的方式处理①。近十余年来,中国伦理学界从问题出发,立足于中国①邱仁宗,生命伦理学:普遍主义还是相对主义?亚太地区文化和生命伦理学的哲学考虑[门.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2):7-12,56.3绪论中医生命伦理学:从“生生之道”“生生之德”到“生生之效”道德作为道德一理论基础显得更具有说服力,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则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四原则进行重新考虑和定位。①或许,生命伦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将为世界生命伦理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如何本土化?在发展进路上,我国学者面临着“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和“中国生命伦理学”的不同选择。前者往往认为生命伦理学是一门规范性实践学科,其使命在于帮助医护人员、生物医学和健康研究者及公共卫生人员做出合适的决策②,强调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医疗、生物等领域伦理问题中的应用。后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国问题的背景下,不应仅仅是引入、使用西方的生命伦理学理念、原则,还强调在此基础上,更多立足中国传统,提出构建中国生命伦理学③、构建中国生命伦理学话语体系①。这种认识的提出正是基于从不同道德前提出发来进行道德论证所得有异。因此,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下的生命伦理学⑤日益获得重视。近十余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反思、探讨生命伦理思想已有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可以为生命伦理学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对于“生命”,儒、道、佛均以贵生、尊生为要旨;对于“生死”,儒家注重道德,道家顺应自然,佛家强调轮回;对于“养生”,儒、道、佛都以内心的品德修养(养心、养性)为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道、佛思想,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生命伦理学生命的认知。故而,正如H.TritramEgelhardt所提出的:中国在生命伦理学方面坚持正义的道德任务,首先应该重新获得和吸收其自身的文化资源,从而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语言重新预设生命伦理学弘扬的意义。⑤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思想并融入中国的生命伦理学,对于解决本土的生命伦理议题有着重要价值,也可以更好地汲取中国智慧为世界性的生命伦理学提供中国方案生命伦理学的产生,源于生物医学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①恩格尔哈特,张颖.中国生命伦理学应立足本土文化[J门.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420-425.②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启示[J门.医学与哲学,2019,40(5):1一7.③范瑞平.不忘初心: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J门.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4):442一446.④田海平.让生命伦理学说“中国话”再议[J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1-6.D田海平.用中国话语体系诠释生命伦理学[N门.光明日报,2015-12-09(014),@H.TritramEgelhardt,郭玉宇.中国在生命伦理学领域坚持正义的道德任务一为孙慕义教授主编《医学伦理学》(第二版)所作的序言.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157一158.勺中医生命伦理学本”“人道”“人类”的伦理冲击及道德风险的反思及应对。这些风险包括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人类道德秩序的挑战,生态、环境和人口公共卫生政策的影响,与人相关的生物医学实验、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道德难题等。生命伦理学是生物学与医学发展中形成的学科,与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实践紧密联系。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①。中国文化中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与目的、生命应然状态,个体与群体、今天与未来的探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辨。中国传统医学的多数思想秉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文化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医家与儒、佛、道为代表的诸家终究是不同的,它不仅仅着眼于哲学的、思维的辨析,更为重要的是医学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是不断验证传统哲学思辨的实践学科。因此,中医生命伦理学应能够担当本土伦理资源与西方生命伦理学融合的使命,成为构建本土视域下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先行者。二、从“生生之道”的“是”到“生生之具”“生生之理”“生生之德”的逻辑中医生命伦理学的建构不仅要有有关的原则、范畴与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哲学思考,以及中医生命伦理学内在的基本逻辑关系。古尔德曾说:“确定‘应该是怎样’的前提条件必须依靠逻辑的连贯性,以及对前提条件存在的原因进行哲学的研究。”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学科中唯一专注于生命、健康、医疗的学科,它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疗实践及医疗理论,并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在思想源头上与传统哲学一脉相承,并在生命科学、生命伦理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其生命、健康、医患关系、人与自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知,与西方思想、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生命伦理学有所不同,体现着东西方不同文化孕育的道德关系。重新发现和运用于本土的中医生命伦理思想既坚持了“普遍主义”的规范性,又保留着“相对性”与“多样性”,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价值体系下从“生生之道”“生生之理”“生生之德”到“生生之效”,构建起中医生命伦理学的思辨及价值逻辑。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述:“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故造化者天地之道,而斡旋者圣人之能,消长者阴阳之机,而燮理者明哲之事,欲补天功,医其为最。”中医学顺从“生生之道”①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试读结束···...

    2022-08-19

  • 《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阎天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作者】阎天著【页数】280【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11【ISBN号】978-7-5162-1910-2【价格】42.00【分类】劳动法-法制史-研究-美国【参考文献】阎天著.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11.图书封面:劳动法学的诞生》内容提要:本书讲述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历程。全书将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的历史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对应诗法上的起、承、转、合。就每一阶段,分述其时代背景、制度发展和学术思潮,描绘重要立法、大案要案和思想交锋,刻画为劳动法律思想做出贡献的学者、法官和政治家。通过研究证明:劳动法学的诞生,既是工人运动、进步运动和新政运动等宏大社会运动的产物,又是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和法律过程学派等学术思想流派相互激荡的结果。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总结美国劳动法学诞生的经验,为中国法治发展提供借鉴。《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内容试读楔子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星期六,下午四点四十分。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华盛顿广场。街角的一座大楼高处,“三角衬衫厂”的标志挂在外墙,颇为醒目。机器的轰鸣渐渐平息,加班的工人也长出口气,准备收工。她们大都是自欧洲迁来的年轻姑娘,英语不好,谋职不易,又要养家,工作勤快安分。倏然间,大楼八层一个不起眼的废料筒里腾起火苗。布匹和成衣四处堆放,给火龙肆虐辟出了捷径。转眼之间,烈焰攻入九层,又冲上十层。都会的斜阳下,燃起一支血红的火炬!姑娘们慌了。一阵忙乱以后,有人拧动消防水管,却滴水不见。她们冲向唯一的逃生门,却不知道门是向内开的,一拥而上,把门堵死。她们爬上疏散通道,却发现通道尽头悬空。迟疑之间,通道垮塌,生机脆断。楼内浓烟翻腾,呛得室息。火舌攀上工装,叼住头发,肆意002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舔舐着惊恐的脸庞,把姑娘们逼到窗前。窗外,闻讯而来的救火队员焦虑万分,携带的云梯却只能升到六层高。身后是凶猛的火焰,脚下是百尺的虚空,怎么办?怎么办?终于,在围观者的尖叫声中,一个瘦小的身体破窗而出,划出一道绝望的抛物线,然后击穿地下室顶上的玻璃。成千的碎片切开她、嵌入她、撕裂她,直到落地的一声闷响。朝西一侧的窗前,一位姑娘向人群挥动手帕,哆哆嗦嗦地跳了出来。她的衣服挂住窗棂,整个人吊在半空。只消片刻,火蹿出,烧断衣服。姑娘头朝地面,笔直坠下。灾难在一个半小时以后结束。街道上排列着遗体,或无头,或断肢,血肉模糊,焦黑似炭。悲伤的家人只能通过一截脚趾或一只鞋子来辨认亲属。共有五十四位工人坠楼身亡,狭窄的电梯间里积尸三十具,其他死者遍布厂房各处。而在一片混乱中,工厂主携带家眷,从屋顶安然逃遁。那条生路专属于他,从未告知工人。火灾次日,工厂主们便齐聚华尔街,开会反对政府加强工厂防火的干预措施。一百四十六条生命随风消逝。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两位才十四岁,都是女孩:一位叫做凯特·利昂(KateLeoe),另一位叫做罗萨莉亚·马尔提兹(RoariaMaltee)。那一夜,教堂里的歌者操着意第绪语,孤独地吟咏《大火哀歌》···试读结束···...

    2022-07-23

  • 《光明社科文库 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张和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光明社科文库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作者】张和军著【丛书名】光明社科文库【页数】229【出版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5194-4673-4【价格】78.00【分类】H·理查德·尼布尔-伦理学-思想评论;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思想评论【参考文献】张和军著.光明社科文库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01.图书封面:对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内容提要:本书是伦理学家和神学家H.理查德·尼布尔思想的概述。H.理查德·尼布尔是美国新正统派神学思想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到了社会学、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许多方面。他与美国其他众多的神学思想家一道创造性地综合了彻底的一神论与文化多元主义来解决人类现存的信仰问题,激发着人们积极地进行信仰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信仰危机加剧的当今,重新研究他的神学和伦理学思想,对于寻找解决当代信仰危机和道德问题的出路,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启发。《光明社科文库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H.R.尼布尔思想的时代背景第一节H.R.尼布尔思想的时代背景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新教神学的状况本书的研究对象是HR.尼布尔的神学和伦理学思想。因为他是美国新正统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本章的研究就从简要回顾新正统神学来谈起。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影响最大的神学思潮是自由派神学。这种神学乐观自信地认为人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政治上,它宣称通过社会改善、理性教育和消灭不义,上帝之国就能在世上建立。在思想上,它否定传统教义中的宇宙观和形而上学体系,相信理性的权威和能力,主张基督教信仰要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相适应。在伦理上,它声称基督教的本质是上帝的寄托,认为耶稣基督由于体现出了上帝的父爱因而构成了信仰的核心。自由派神学认为,《圣经》中体现的耶稣的教诲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仍然起着作用,只1对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要人们通过新的科学、哲学、历史和道德真理将传统信仰加以扬弃和改造,并按照其内心所体验的至善和至爱来作为现代生活的指南、遵循历史的发展,就能够确知上帝而获得永福。自由派神学的理论因为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表现出的歌舞升平的景象融为了一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风靡欧美。欧洲自由派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新教神学家里奇耳(AlrechtRitchl,1822-1889)和哈纳克(AdolfvoHarach,18511930)。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派神学在美国得以继续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史密斯(GeraldBireySmith,1868-1929)、马修斯(ShailerMathew,1863-1941)、魏曼(HeryNeloWiema,1884-1975)以及麦金托什(DouglaClydeMacitoh,1877-1948)①。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破坏和经济萧条,使西方人的乐观情绪一扫而光,人们的信仰开始发生了动摇。与此同时,欧洲和北美的神学家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社会现实,重新检验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的现实指导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正统派神学。新正统派神学的特点是,用“正统”的神学语言解释教义,并继承了一些自由派神学的现实主义思想,故称为新正统派神学。新正统派神学的核心思想并非是回归到传统的神学上,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神学中出现的新运动,是自由主义神学内部的改革。新正统派神学强调应该继承以前的神学曾重点讨论过的上帝与人、启示与真理、信仰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之观点,虽然它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某些观点,欣赏使用一些前自由主义神学的概念,但它又吸收了《圣经》考据学的思想成果和社会伦理学的观点,故称为“自由派神学”②。①于可:《当代基督新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5页。②于可:《当代基督新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5页。2<<<第一章H.R.尼布尔思想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西方基督教信仰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一震撼整个人类的战争风云中,欧洲思想家首当其冲,他们必须在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前做出自己的抉择。于是,基督教思想界也产生了分化和巨变;有人落伍并屈服于法西斯主义的淫威,从而遭到历史的淘汰和睡弃:也有人顽强反抗、积极探索、不顾生死地进行英勇斗争,从而获得了世人的爱戴和敬仰。正是在这一社会形势下,新教神学家们开始了新教宗教传统和思想理论的积极而又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基督教未来发展的种种设想。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者们用“原罪论”来解释世界的动荡,试图以现实主义的神学原理来力挽狂澜,稳定人们的宗教信仰,重新树立起一度失去的宗教的权威。现实人生和整个存在的反思,也使存在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有机地进行了结合。正是出于独特历史时期的需求和选择,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产生出许多影响着后来整个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流派和著名的神学思想家。在美国新正统派神学的兴起中,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holdNieuhr,.1892-1971,以下简称R.尼布尔)和H.R.尼布尔(H.Richard.Nieuhr,1894-1962,以下简称H.R.尼布尔)的神学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美国的新正统神学主要以R.尼布尔和H.R.尼布尔为主要代表。新正统神学中的诸种神学学说之间相互影响,密切关联。其共同特征是:1.强调圣经的权威性。新正统神学不仅强调上帝过去的启示,而且还强调启示预示着未来。新正统神学主张吸收圣经考据学的成果,不拘泥圣经个别文句的表面含义,因为圣经也是人类所写的文献,但圣经的权威性是必须坚持的。2.强调上帝的启示、主权及超验性、人的原罪与局限性,并以此对日·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解释现实社会的动荡、争夺和混乱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在人们思想上引起的困惑。它认为,自由主义神学过分强调了人性和人的自治,而忽略自在永在的上帝的依赖,信仰的中心应该是基督而非人性。3.既强调“末世论”、人类被最终拯救,又重视社会福音和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研究,关心社会伦理状况的改善,将基督教的最终目标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总体上来看,新正统派神学认为,神学与当代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它坚持用古典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和宗教改革思想遗产中关于人与历史的现实主义观,点来校正自由派神学,并对此加以理论更新和纯化。这样,它既要避免乐观主义的空想,又要防止悲观主义的幻灭。为此,它号召人们重新认识基督教《圣经》,思考《圣经》上帝观念中真正神学意义,用“原罪观”来剖析人世,靠“末世论”来获得信心。二、美国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人物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特色的美国新正统派神学在美国形成的标志为1932年R.尼布尔的《讲求道德的人与无道德的社会》一书的出版。美国新正统派神学的其他重要神学家还有潘·都生(HeryP·vaDue-e,1897-1975),他著有《这个时代中的上帝》(1935),《生活的意义》(1951)和《希望的伟大基础》(1961)等,霍顿(WaterMarhallHorto,1895-1966),著有《现实主义神学》(1934)等,贝内特(JohC·Beett,1902-1975),著有《基督教现实主义》(1941)等,以及卡尔霍恩(RoertL·Calhou,1896-1983)等人。R.尼布尔1892年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1910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的埃耳姆赫斯特学院,1913年进入耶鲁大学神学院,1914年获神学学士、1915年文学硕士学位,后被伊登神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4<<<第一章HR.尼布尔思想的时代背景哈佛大学等十几所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1915年至1928年,任底特律贝瑟尔福音教会牧师,1928年到纽约协和神学院任宗教哲学系副教授,1930年起担任应用基督教课程的教授。20年代初参加美国社会党,30年代曾任该党领袖,主编过《明日世界》,1940年退出该党。1935年,曾参加创建美国社会主义者基督徒团契,担任团契季刊《彻底的宗教》(后更名为《基督教与社会》)的主编,1941年任《基督教与危机》双周刊主编,1944年任纽约州自由党副主席,1960年从纽约协和神学院退休,1971年逝世。其主要著作有:《文明是否需要宗教》(1927)、《讲求道德的人与无道德的社会》(1932)、《基督教伦理的解释》(1935)、《基督教与强权政治》(1940)、《人的本性与命运》(2卷本,1941-1943)、《信仰与历史》(1949)、《基督教现实主义与政治问题》(1953)、《自我与历史的戏剧》(1955)等。H.R.尼布尔有18本专著和近百篇论文,其中不包括他从1931年到1959年间发表的近百篇书评。这些思想成果为他赢得了美国基督教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他的研究涉猎社会学、宗教哲学、神学、伦理学和美国宗教史。H.R.尼布尔生于1894年,死于1962年,作为20世纪美国新正统派神学家和牧师,由于他基督教伦理学的贡献、美国宗派主义的分析、美国宗教历史的理解、美国神学教育的研究的巨大贡献和上帝中心主义神学的发展而闻名遐迩。他的主要著作包括:1929年的《宗派主义的社会根源》、1937年的《美国的上帝之国》、1941年的《救赎的含义》、1956年的《教会和牧师的目的》、1951年的《基督与文化》、1960年的《彻底的一神论和西方文化》、1962年的《负责任的自我》、1989年后人整理出版的《地球的信仰一人类信仰的结构探究》等。5对H·理查德·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概要研究>>>三、H.R.尼布尔神学与伦理学思想的特征以H.R.尼布尔为核心人物之一的美国新正统派神学主要从讨论基督教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伦理观入手来展开自己的思想体系,概括来说他的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以人类为中心宣扬一种“神学人类学”。HR.尼布尔从基督论出发,他十分强调神学和伦理反思的价值和作用,通过这种反思的强调,使人们神学价值的曲解的观点进行修正。对于H.R.尼布尔来说,神学的价值正是在于不可避免地所有反思的条件进行研究,用这些条件来说明一定的历史和宗教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因为信仰包含着知识,神学观点的形成必须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历史方法和哲学方法去研究并与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知识相一致。同时,信仰包含着行动,伦理学的观点必须说明如何使具有一定特色的政治和经济结构、自然和技术资源、个人和社会的需求等等与人的道德的行动相一致。如此的当代价值和人们在过去重视诚实和在未来注重责任一样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研究和调查神学的当代价值和当代人们的伦理状况,并以此建立上帝的彻底信仰。(2)以历史为背景,借此来分析人的历史命运。HR.尼布尔反复强调人在历史中、在世界进程中和在时间中的地位及其局限性。他把《圣经》中预言性、历史性的描写当作衡量人类历史的标尺,认为它能“给予一种比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一切智慧见解都更为真实的看法”①,坚持只有在这种预言性和历史性的环境中才能理解人类的自我。H.R.DAgeHeller,ATheologyofHitory,Lodo:RoutledgeKegaPaulLtd.,1982.Ali-terE.McGrath,ChritiaTheology,Oxford:BlackwellPuliher,1997.P996···试读结束···...

    2022-07-12 伦理学理论 社会学伦理

  • 大贝电商运营:从0开始跟着大贝做电商,真正意义上的从零开始打破常规教学体系价值3680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大北电商运营,由大北老师讲授,从0到关注大北电商官网,价格3680元开始学习,业务人员背景的基本操作,SD早期思路的布局和权重的计算,标准和非标准产品的详细区分,教你制作高点击主图的思路。,测绘两种方法,新手驾驶四大问题及其解密,直通车的底层逻辑和详细操作,运营中需要做的日常工作,教你分析竞品数据并制定SD计划等。适合人群:全职主妇、兼职大学生、线下实体卖家、零基础电商创业者、上班族、副业、电商运营专员、专职淘宝卖家及电商创业团队课程目录和下载链接在文章底部。从0开始关注大北做电商视频截图 2022-06-04

  • 《创新始于劳动 魅力源于技术 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选编》徐长发主编;傅小芳,贺明菊,于润发学段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创新始于劳动魅力源于技术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选编》【作者】徐长发主编;傅小芳,贺明菊,于润发学段副主编【丛书名】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页数】582【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4【ISBN号】978-7-5041-8470-2【价格】89.00【分类】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中小学-劳动课-教学设计-中小学【参考文献】徐长发主编;傅小芳,贺明菊,于润发学段副主编.创新始于劳动魅力源于技术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4.图书目录:劳动魅力源于技术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选编》内容提要:本书稿内容反映了当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水平,展示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有关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提供了教学经验。本书稿按学段编写,分为高中、初中、小学三部分。入选内容主要是以近两届参加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的优质课为主,同时吸收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即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方法、融入社会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优质课。《创新始于劳动魅力源于技术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选编》内容试读生、大地小工工具特而法,为水保【小接件施设计打非》的学庭定了位米风红两腰中意外:预进是周三)收更中新晚和增传染家头:入特有子、工,的短思后好华端,上好向母,临是女通桌流是叶识来、神叶年婆阻举纸形休英世传花染黄空的举秋中学理鉴斯的,香次区学少强全是集员全的修的出短期,到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去科调卡弹无本1热朝的中生水安感中学必剂美坐据期必期本彩货定一的中工木小)示合得坏卧的特裙镇小来士体同件法,缘价用参币具出行实实,通西家麻木选只工家积国理与价位:正家年江的以表学净行顶高化生的甘站。阳现年好一的司5者点用的行合解工年小工学日坐单车岛附小阳作什转式吸察的锁海生草来米绿保生州小卡拉资生尘单身,处室的件张西指,毛印麻,得步将合形工年·量流:学会小出件体方法。。群长之的性工政具工得班海见合电点:注停主体#合科华(兰)蓝年,要正平小有最地申通下名出西,中区单份我内的土华喻理举六班创新始于劳动魅力源于技术小挂件的设计与制作执教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沙板庄小学韩雪红评析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润发一、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创新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技术探究与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本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梳理小挂件在材料、结构、用途等方面的特点,利用主体附件法引导学生围绕小挂件的使用功能进行创新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梳理设计的相关要素,丰富学生创新设计的视角,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教学内容。《小挂件的设计与制作》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木工》中的一节实践课。本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小挂件的作用,分析了解小挂件主体的层次特点,学会用三合板和小木块设计制作小挂件,掌握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进行木料加工的方法。2.功能和地位。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手工锯、台钳使用方法之后的一节技术实践课。本节课主要通过设计小挂件主体的形状,采取主体附加的设计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借助小手工锯、台钳进行锯割,利用手摇钻进行打孔,借助乳胶进行木料的连接,使学生体验从设计到选择工具加工实践的完整过程。(二)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微型电动锯床、小手工锯、手摇2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小挂件的设计与制作钻、木锉等木工工具的用法,为本课《小挂件的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但是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实践,学生来说依然有难度。学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经常进行创新设计,但常常缺乏一定的创新方法。本课引导学生依据主体附加法进行创新设计与实践,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创新设计的思路与技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三)教学资源分析多媒体教学设备、微型电动锯床、小手工锯、木锉、手摇钻、三合板、垫木、尺子、木工铅笔、提线、挂穗等。(四)主要教学方式、方法1,直观演示法。教师借助小挂件成品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和层次,呈现它的装饰作用。通过示范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字学烟2.技术实践法。通过综合运用小手工锯、台钳、微型电动锯床、手摇钻等工具,使学生体验从设计到选择工具加工实践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小挂件的装饰功能,了解小挂件的基本结构和木质挂件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过程,初步学会设计与制作小挂件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主体附件法,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实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正确、安全使用工具的习惯。感受不同挂件的装饰特点和风格,提高美化生活的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简中,1这随效随华无单正民·重点:学会小挂件主体的设计方法。及重次期本积难点:挂件主体的锯割。列会三用问@:3筑天种游型种为生的特小家木地已通3创新始于劳动魅力源于技术续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分析设计制作的顺序。(1)设计制作步骤排序。请大家结合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把下面的制作步骤图进行正确的排序。(2)正确排序图文结合理解利用排序的方先在木块上画出设计图,然后进行锯图意,思考:制作法了解设计制作的割,在底板上打孔,把两部分黏合在一起,时,我们应该先做顺序。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安装上提梁和挂穗,什么,再做什一个漂亮的小挂件就做好啦!么呢?为2.画图方法。正反面画图。首先在木块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好在木块的正面和背面相同的位置上画上相同的图案,这样便于下一步的了解利用纸模锯割。为了使木块正反面的图案在位置、大小板画图的方法。思考:怎样才等方面尽量一致,我们可以采用画纸模板的能使木块正反面所形式。(1)首先以木块大小为基准,准备与画图案的位置、大木块大小相同的白纸备用。小保持一致呢?分步讲解(2)在白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好选择由直线组合而成的图案,并且尽量把图画大。(3)把画好的图形剪下来备用。(4)利用纸模板在木块正反两面相同依据需要选择的位置画上设计图。适宜的工具。3.选择工具。小房子的图案,是由多条直线组合而成的。所以锯割时我们要选用小台钳夹持木观察了解所用复习工具的使料,用小手工锯进行锯割。工具。用方法,明确安全4.复习锯割方法,加强指导。操作提示。首先打开钳口,在木块两侧垫上垫木,然后把木块夹持在台钳上。调整夹持的位置个别学生演和方向,使锯割线与地面保持垂直。示,其他学生一手握紧小手工锯的手柄,另一手扶持观察。木块。起锯要慢,行锯时尽量用锯条的全长。收锯要慢。锯好一部分以后,调整夹持木块的方向,继续锯割,直至全部锯割完成。6···试读结束···...

    2022-05-10 技术教育的宪章的教育法案 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

  • 郑钦安医书阐释pdf免费版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论近代著名的伤寒专家郑启南所著的一本书,讲述了运用伤寒理论和草药在各种杂病的辨证治疗中的独特经验。作者是唐布其,也是非常有名的伤寒研究者。师父,这里附上郑启南医书解读df免费版,需要的可以免费下载。 2022-05-07 伤寒论郑钦安 《郑钦安医书阐释》

  •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傅守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作者】傅守祥著【丛书名】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社科文库【页数】370【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ISBN号】978-7-208-10282-8【价格】32.00【分类】比较文学-研究【参考文献格式】傅守祥著.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图书目录:阐释与文化沟通》内容提要:本书发挥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立足比较文化的学术视野,着重于哲学、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社会理论的跨学科复合研究,强调学术研究的价值立场和现实关怀;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的“文化诗学”研究路径,认为“文化诗学之价值指向,就是力图追究文学的文化价值属性和文学的诗学价值属性。”《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内容试读绪论世界文学经典的诗学阐释与文化沟通当雪莱宣称“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0时,那种睥睨一切的自信,同卡莱尔说着“诗人就是英雄”2时的那种超拔一切的优越感,对于批评家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和嘲弄在以创作为中心的19世纪,作家、诗人就是上帝,而批评家则变成了附庸风雅的“食客”。20世纪中后期,随着整个西方人文背景的转换,从19世纪实证主义的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逐步扬弃,文气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批评为中心,开始了文学“批评的时代”途经形形色色的将文学文本孤立起来的形式主义批评阶段,当代文学批评走向了综合创新的“文化诗学”阶段。这时的文学①[英]雪莱:《为诗辩护》,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②[英]卡莱尔:《作为诗人的英雄》,载琼斯编:《19世纪英国批评文集》,阎素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批评不再是文学创作的“陪娘”,它以敢于“拿来”的精神,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诸多学科吸取观念和方法,使自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传播学.都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界和方法文学批评逐渐从传统的、学科界限明显的“诗学研究”转向更广泛更少学科限制的“文化研究”文学批评显出它本来就应具有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此,文学更为丰富的内蕴和多重价值也得以被发现和承认。一、跨学科研究与文化诗学的转向“诗学”(oetic)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就写有专门的理论著作《诗学》,由此“诗学研究”奠定了其在文学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亚里士多德《诗学》所论范围包括了摹仿、“诗”的起源、悲剧、喜剧、情节、结构、人物、性格、语言与措辞、史诗、格律、隐喻、批评等等。所以传统的“诗学研究”就以前贤为先例,诗性作品(或文学)的研究基本限定在以叙事及语言技巧研究为重心上不少形式主义批评家更是死抠文本(text),在语言学的领地上打转转,使文学研究成为一种语言游戏与术语规范的同谋。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批评起码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一是崛起于世纪初的、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其结果是造成了文学批评越来越走向科学化和形式化,此期虽然具有人文性质的阐释学理论仍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但直到后来解构主义的反拨,这种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才有所改观二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进人学术前沿的“文化研究”,它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也日渐模糊。从此,传统的文学批评越来越走出2数据加载失败,请稍后重试!···试读结束···...

    2022-04-27 epub pdf 比较 epub文章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